退休後,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這三種忙

當你忙忙碌碌半生,邁過知天命的年歲,步入花甲,誰是你心中最牽掛的人?

答案往往是:兒女。

正如《戰國策》裡有句話所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但兒女成家立業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各有各的雞毛蒜皮,“一家人”總有一天要說“兩家話”,牽掛再深也得講分寸、有尺度。

人老了,不管多麼關心子女,也別幫這“3種忙”,否則容易好心辦壞事。

01、別幫兒女走完人生路,各自安好

林則徐有句發人深省的話:

子若強於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意思就是說:子孫如果比我強,太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子孫如果是愚鈍的人,太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

貼補兒孫,不必留金山。

可世間有太多父母,不僅在兒女年幼時貼心照顧好衣食住行,還要在兒女成年後幫他們承擔起生活的重量。

社區有位老人,幾年前因輕信兒女,幾乎將所有積蓄都交給兒女,後來又給了領退休金的卡。

頭一年,兒女的態度還可以,可隨著老人病痛多起來,需要用錢的地方也多了,兒女就經常對她冷嘲熱諷,或者用幾百塊打發。

老人心灰意冷,就把領退休金的卡拿回來。並屢屢告誡同小區的老人,要引以為戒。

很認同《特別狠心特別愛》中的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一輩子向父母索要。”

02、別幫兒女處理家務事,保持分寸

聽過一個很深刻的觀點:

“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好的距離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煲好一碗湯給孩子送過去,湯的溫度剛剛好,彼此心裡都溫暖。

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一位70歲的老人曾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希望我的故事能點醒一些人,不要再苦自己。”

我退休沒多久老伴便去世了,我把房子租出去,輪流在兩個子女家幫忙帶孫。

當時,兒子和女婿嫌上班坐公交辛苦要買車,我各資助了5萬元。每年,我還要給孫子外孫零花錢、買玩具、打紅包。

我呢,幾年沒買過一件新衣。他們工作忙,平時買菜做飯搞衛生都由我一人承包。

幾年後,我患上了高血壓等四五種病。後來我花了好幾個晚上才想通,決定回自己家:既然出力不討好,不如管好自己。

家人之間也應該保持一定的分寸感,遵循下面這三個規則:

不去干涉子女的選擇,是對他們的尊重;

不去插手子女的家事,是對家庭的保全;

不去破壞距離的遠近,是對感情的維持;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在晚年,專注於自身的生活,充實好自己的人生。

03、別幫兒女還冤枉債,愛要克制

作家畢淑敏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中寫道: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這個世界給了為人父母者一項特殊的赦免——打是愛。世人將這一份特權賦予母親,當我行使它的時候臂系千鈞。”
看到這,不禁想起之前看到過一個辛酸的故事: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炎熱的夏天,堅持每天推著小推車出門賣蔥油餅,風雨無阻。

街坊鄰居很不解:你那麼大年紀了,有兒有女,怎麼還那麼拼?

老人緩緩道來:兒子前兩年網上賭博,欠下了巨額賭債,現在靠著賣油餅和退休金,每個月幫著還上幾千塊。

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仍要出來經受風雨。老人抹眼淚道:“那是我兒子啊!”

父母對兒女的愛,要隱忍,要節制。兒女不爭氣,應該讓其受到應有的教訓,而不是“代為受過”。

人老了,不要過分插手兒女的人生,也不必費盡心思幫他們扛起一片天。

請告訴孩子:有的苦,唯有親自品嚐過,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甜。

有的難,唯有自己扛過去,才能看得見曙光到來。

04

有首歌裡唱道: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父母與兒女的緣分,是一場輪迴般的索取和付出。

而真正的愛,是適度的付出和適當的退出。

人老了,學會慢慢退出子女的生活,該給的關心和幫助及時送去,該放開的手也要趁早鬆開。

少操點心就多點快樂,不為瑣事憂愁就能保持幸福。

願你過上最美好的老年生活,老伴在旁,兒女孝順,歡笑常在。

來源:知书女人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