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三樣,不富也旺

《安娜·卡列尼娜》裡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個幸福的家庭,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可遮風擋雨,療愈心靈;即使有矛盾,也會很快和好,不傷害感情;一旦發生變故,立馬擰成一股繩,彼此扶持、鼓勵,齊心協力地渡過難關。

如果把幸福的家庭比喻成一座房子,那和睦就是地基,孝道就是房梁,勤儉則是屋頂。

當一個家庭有了這三樣時,就具有了幸福的能力,必將走向祥和興旺,哪管它風吹雨打。

01、夫妻和睦,同心同德

教育家劉長銘曾說:“千萬不要把孩子看得比夫妻更重要,夫妻關係第一重要。

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係,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

夫妻關係,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針。

夫妻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濡以沫,家庭才會煥發生機和活力。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之間彼此相愛。夫如山,妻似水,夫妻關係恩愛和諧,家庭自然風生水起,蓬勃興旺。

提起恩愛夫妻,錢鍾書和楊絳是最讓人羨慕的一對。他們的恩愛讓彼此如沐春風,也給孩子的一生留下溫馨美好的回憶。

有一次,錢鍾書楊絳帶著女兒錢瑗去飯館吃飯,楊絳發現女兒一直盯著其他飯桌的人,輕聲地提醒道:“不要一直盯著別人看,很不禮貌。”

女兒說:“爸爸媽媽,你們看,那家的父母在吵架,那家的父母互不搭理,做他們的孩子好可憐。你們彼此恩愛,讓我成為幸運的孩子。”

在父母相愛相守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更加懂得如何愛與被愛,更願意付出自己的愛,去愛他人,愛生活,愛世界。

親人不睦,其家必敗。一個家庭是否和睦,最重要的是看夫妻關係是否和諧。

夫妻恩愛,則家庭和睦,家人齊心,其利斷金,即便再貧困,也必能發家致富。

02、孝順父母,其樂融融

有人說,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父母“作用”逐步減弱的過程,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逐漸成長到能自我照顧,再到後來的經濟能力獨立,我們強大了,父母的作用也衰退了。

直到有一天,父母會質疑自己是否不再被需要了,自己的衰老是否給孩子帶來壓力,於是不安與失落感成為了他們心中的負擔。

身為兒女,讓父母心里安定,使父母感覺仍被兒女“需要”,對這個家依然有價值,就是最高境界的孝順。

春秋時期,有個隱士叫老萊子,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他在七十歲的時候,從不在自己父母面前說“老”這個字,因為他害怕說自己老,父母會覺得是在變相提醒他們更老了。

為了讓父母開心,他常常穿著孩童時候的花衣服;模仿小時候剛開始學擔水時,在大堂外故意滑倒,裝出像小孩子的聲音大哭,父母看見兒子的舉動滑稽,又好笑又心疼。

有人問老萊子為何這樣做,他回答道:“孩子在父母眼里永遠是孩子,只要孩子還需要自己,就會有存在的意義,會忘記自己的年紀,認為自己還有可用之處。”

俗話講:百孝不如一順,百順不如一用。

父母的孤獨,是從感覺孩子不再需要他們開始。孝順父母,讓他們有尊嚴地老去,除了平日里尊重老人,

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依然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一個累贅,就能給他們最快樂的晚年時光。

03、家儉則興,人儉則健

曾國藩傳承後世的十六字格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勤勞是治家之本。家庭的幸福生活得依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勤儉的家風,能使家庭興旺,家人健康,遠離貧賤,創造更多的財富。

鄰居莊阿姨幾年前出了場小車禍,腿腳有了後遺症,不太利索。

所以只有丈夫李叔叔賺錢養家,家中還有老母親和小女兒,日子一度很拮据。

莊阿姨很節儉,也很能幹,在自家的小院兒裡開闢了一塊地,種各種蔬菜,既省錢又健康。

沒有錢去購置新家具,莊阿姨就把家裡收拾得乾淨整潔,還把自己練成了修家電小能手。

雖然節儉,但是莊阿姨在教育上卻從來不心疼錢,經常帶著女兒一起逛書店;

她們家雖然清貧,但在莊阿姨的用心經營下,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李叔叔經常對街坊說,自己命好,娶了個能持家的好媳婦兒。

《圍爐夜話》講:“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如果一個家庭懶惰、驕奢,即使坐擁金山銀山,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如果一個家庭保持勤勞節儉的家風,即使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歡樂時光,終會迎來興旺發達的時候。

一個家庭的風水

是靠全家人一起修來的

家風勤儉惜福

家才能守住幸福,永不貧賤

尊重老人,孝順父母,

家才能笑語歡聲,其樂融融

夫妻恩愛和諧

孩子必然溫厚良善

美滿和睦的家庭氛圍

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家和,則萬事興

作者:渡兰君

來源 :国学文化精髓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