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幾天,家裡一個遠方親戚給我媽打電話訴苦。
還是為了家裡那個兒子。
剛剛二十歲,非要家裡邊給準備一筆錢。
說女朋友逼著他結婚。
而一年前給女朋友做人流,還是要家裡給寄了1千塊錢過去。
自從他初中畢業後去打工,就沒有給家裡寄過一分錢,反而花了家裡不少錢。
過年這幾天在家裡就是天天逼著父母去借錢。
早已失望透頂的父母,這時候也不敢由著他的性子。
因為他年齡還小,自己都養不活自己,結婚後怎麼辦?
但是他就在家不吃不喝,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凳子。
可想而知,他父母的心應該如被刀割。
都說養孩子不圖孩子出人頭地,但是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點出息呢。
可是,孩子如今成了這個模樣。
難道父母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記得這個孩子10多歲的時候就來過我家好幾次。
同行的另外幾個親戚的孩子都禮貌而有規矩,但是他從來不理人。
只要有一點不順他意,馬上就賭氣跑掉或者摔東西打人。
那時候他媽媽從來不管,只在一旁說“就是這個種,跟他爸一個德行,不要管,管不了。”
真沒人管。
結果越發沒人能管,連話都說不上。
如今有這樣的結果,大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只能好言寬慰這老兩口了。
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父母沒有遠慮,將來必憂。
有一句話說“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雖然我們生養孩子,都不求孩子如何孝敬自己。
但是當你老了的時候,走不動的時候,變得呆傻的時候。
有一個照顧你的人,有足夠能力照顧你的人,是多麼的重要。
我有一個姨奶奶,還沒70歲就患上了老年癡呆症。
就像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
不會上廁所,必須用成人的紙尿褲。
出門要牽著,入門要扶著,時時刻刻需要人照料。
但大家都說她福氣好,要是兒子沒出息不管她或者管不了她。
那在老家農村那個小山上,怕早就走丟或者出問題了。
在大學教學的兒子將他接在身邊,兩口子親自照料。
就算苦點,也能撐住。
我們都說,如果不是當年姨奶奶拼死拼活把兒子送去讀大學。
如今哪有這樣的條件來給她養老?
這也算姨奶奶當年想得遠,沒有聽信村里人的勸阻。
也不畏困難,一心把兒子培養成才。
對父母而言,最怕的就是孩子想孝順你,但是沒有條件孝順。
要么是經濟拮据,要么夫妻意見不合……
養孩子,總歸要為之計深遠,往往也是為己之計深遠。
我們不能將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強加給孩子。
但是我們要為孩子的理想添柴加薪。
在孩子小的時候,原生家庭裡的一切都充滿神聖的意義。
勤勞樸實的父母帶給孩子樸實的勞動觀念。
愛慕虛榮的父母讓孩子覺得物質至上。
喜歡不勞而獲的父母讓孩子過早地去計較眼前的小利。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當年考試上了二本線,但是他父母說賣手機能發財,讀書沒用。
結果他聽了父母的話。
他爸媽是我們那有名的牌鬼,壓根兒就不想給兒子湊那份學費。
後來小伙子在鎮上開了一家手機店,想好好做點事。
起初的生意不好,後來父母覺得這樣掙錢太慢。
又要他養豬,結果沒有技術,全賠進去了。
鼓搗了一年又歇息。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他乾脆就不做了。
原本一個有遠大前途的孩子,最終成了一個無業遊民。
誰說這不是父母的錯。
在孩子人生的重要路口,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
沒有生活閱歷的孩子, 難免不出岔子。
誰的人生沒有幾個貴人和受益一生的導師呢?
很多父母就想,那不是提倡給孩子包乾嗎?
非也!
引導和包乾,就在度的把握之間。
養育孩子本來就在於管與不管之間的智慧。
你如果覺得自由的散養,不管不問就是遵循天性,是正確的育兒方法。
那現實會給你重重的一巴掌。

3
因為我致力於孩子們閱讀推廣,所以接觸的父母比較多。
重視閱讀的父母基本都理念一致,肯定閱讀對於孩子成長的幫助。
但是不重視孩子閱讀的父母各有自己的托詞。
比如說怕孩子看壞眼睛。
比如說我的孩子不喜歡書,就喜歡玩。
比如說我們家孩子已經夠聰明的,沒必要去讀。
我還見過一個特別奇葩的理由:有一位媽媽說孩子奶奶看到她給孩子閱讀就不高興,說這樣做會增加孩子大腦負擔,怕把孩子累著了。
而最常見的一個理由就是:孩子需要自由的玩耍,需要從玩中釋放天性。
所以我一個朋友曾跟我說:“我女兒三歲前不要讀任何書,我只要她好好玩就行。”
我也不覺得奇怪,只是覺得遺憾。
還記得以前一個同事跟我們說,有一位媽媽跟身邊的人說,“我兒子在12歲前,我都不會給他購買任何課外的圖書,根本就沒必要去讀,在學校孩子已經讀得夠多了”。
當時我們的反應也是很不解,天啦!這個媽媽竟然讓他的孩子在12歲前的閱讀世界一片蒼白,覺得教科書已經足夠撐起孩子最寶貴的童年閱讀時光!
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如果哪個培訓學校說馬上給孩子提升幾十分,那就大把大把的錢交上去也不吭一聲。
當孩子要參加升學考試了,老師說孩子的作文還是寫不好。
孩子的某一門功課還是拉後腿。
這時候才拍著腦袋後悔。
前面那幾年自己都乾嘛去了?
在培養閱讀習慣最好的頭三年裡,你給孩子買各種益智玩具,或者依著孩子的天性,愛泥巴就天天揉泥巴,不愛書就從不給孩子接觸書本。
後面幾年,孩子一門心思愛遊戲和電視,你覺得大家都那樣,沒事。
其實你不知道那些優秀的孩子,背後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就是這一步又一步的錯過,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
因為你從來沒有遠慮,所以終究束縛了孩子的發展。
說實話,哪個孩子天生就愛書如痴呢?
往往只有嚐到了書本的美好味道,在父母的引導下,才一步一步進入閱讀的殿堂。
當有了這個開始,之後的一切都好說了。
美國圖書館學會倡議“從出生就閱讀”(born to read)。
日本提倡“親子閱讀”運動,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書20分鐘。
英國的教育研究專家發現: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閱讀繪本的寶寶,上小學後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成績都比同齡人優秀。
父母的作用顯而易見。
我真的不希望在街拐角那破店裡打麻將的媽媽帶的孩子只認識麻將,我希望每一個孩子,在童年裡,能讀更多的課外書。
父母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讓孩子的童年閱讀經歷蒼白無力。
4
往往是那些陪孩子一起跑著,努力學習的父母,最終將孩子培養成才,變得優秀。
什麼樣的陪跑?
比如孩子的英文不行,自己也不行,那就陪孩子一起學一遍。
比如那些代數幾何,物理化學定律,孩子不懂,那就一起過一遍。
自己所長,讓孩子受教。
自己的缺點,在陪伴中改掉或者收斂。
孩子所長,發現並且培養。
孩子的缺點,幫孩子一起改掉。
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做起來真考驗人吶!
不管如何。
為人父母都要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儘早栽培孩子。
而在栽培孩子之前,更要努力栽培自己。
因為你的遠見來自層次和境界的提升。
你的教育理念來自不斷地學習、實踐、思考。
而這些往往決定孩子飛的有多高多遠。
來源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