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一個家庭中,爸爸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深遠的。
有的爸爸,用優良的性格、品行言傳身教,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會讓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然而有些爸爸,卻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成為了孩子心中的“反面教材”。
比如下面這4種爸爸,就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01、缺席的爸爸
從前幾年開始,“喪偶式育兒”現象就越來越引起大眾的關注。
在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一直是“隱形人”,和爸爸的互動、交流都很少。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
“中國的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一個隱患。
我有一次打出租車,司機問我是乾什麼的,我說是做兒童教育的。
那個司機當時就看我一眼,說:
‘老爺們還搞什麼兒童教育啊?教育是孩子他媽的事,我就管掙錢! ’”
很多爸爸都覺得,陪伴和照顧孩子都是媽媽的事情,自己只要努力工作,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就行了。
其實,爸爸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是媽媽無法替代的。
我們都知道,爸爸對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性別認知、責任感的樹立、勇氣、毅力等品質的培養有著先天的優勢作用。
童年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在自信心、情商、創造力方面的發展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而爸爸的缺席,容易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迷失,比如:
男孩子缺乏“男子氣概”,女孩子不懂如何與異性相處。
德國著名詩人、哲學家席勒曾說過:
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
一個願意對家庭、對孩子用心的爸爸,從不會用“忙、沒時間”當藉口。
比起物質,孩子需要的是和爸爸之間實實在在的情感交流、遊戲互動。
每一刻的親子時光,都會成為孩子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孩子的成長就那麼幾年,對爸爸來說,在工作之餘,盡量多花時間陪伴、教育孩子,多和孩子創造屬於彼此的回憶。
對媽媽來說,學會適當“偷懶”,給自己放個假,給爸爸表現的機會。
把目光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或另一半身上,提升自己、經營好夫妻關係,會更利於爸爸參與到家庭和育兒中來。
02、壞脾氣的爸爸
生活中,很多爸爸在工作中遇到煩心事,回家看到孩子不聽話就容易把火發在孩子身上。
情緒管理能力差,遇到事情就喜歡朝家人、孩子發脾氣。
爸爸的壞脾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也容易破壞家庭的和諧與溫暖,傷害夫妻、親子之間的關係。
有一個朋友,對爸爸的感覺就是小時候又愛又怕,長大了剩下同情和恨。
脾氣暴躁的爸爸,一點事不順心就會發脾氣、黑著臉,朝她和媽媽說狠話。
小時候有一次,爸爸在修理凳子,讓她幫忙找一個小釘子,她找了一會兒沒找到,爸爸就急吼吼地過來自己找。
一邊生氣地摔東西,一邊責怪她“沒用的東西!”。
類似的事情給她造成了童年陰影,導致她長大後對於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看到別人生氣心理壓力很大,總覺得是自己的錯。
而且,她非常絕望地發現,自己畢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脾氣反而越來越像爸爸。
壞脾氣的爸爸,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會把壞脾氣”傳染“給孩子,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和人生髮展。
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不管遇到再大的事情,都要冷靜、淡定,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爸爸,應該做好家裡的“定海神針”,讓家人感到安心。
對家人好好說話,溫柔待人,永遠是家庭幸福和睦,孩子快樂成長的秘訣。

03、愛玩手機的爸爸
北京衛視的一檔節目中,一個7歲的小男孩委屈地告訴主持人:
爸爸平時總是玩手機,不陪他玩。
“每次爸爸在玩手機時,讓他陪我玩,他都說等一等。”
“他讓我等,其實就是不想陪我玩。”
小男孩在節目中給爸爸唱了《父親》這首歌,因為裡面的一句歌詞“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他很喜歡。
在他的印像中,爸爸只牽過他兩次手,牽著爸爸的手很溫暖。
坐在台下的父親,聽到孩子的心聲很羞愧,也承諾會改掉玩手機的壞習慣,多陪陪孩子。
現實生活中,愛玩手機,忽視孩子的爸爸不在少數。
表面上看是陪孩子玩,其實心思都在手機上,孩子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都不知道,孩子和爸爸說話也得不到積極的回應。
曾經就有一個低年級的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
感覺手機才是爸爸的孩子。
小小的孩子,對於父母的態度是很敏感的。
如果爸爸總是把注意力放在玩手機上,常常忽視孩子、敷衍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冷漠、拒絕、不被愛。
慢慢地,他會開始自我懷疑,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內心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造成自卑、敏感的性格。
而且,爸爸沉迷手機,也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示範效應。
孩子也開始對手機感興趣,照著爸爸的樣子養成愛玩手機的壞習慣。
對孩子負責的爸爸,就應該懂得反省自身的行為,不斷完善自己。
玩手機可以,但要適度,盡量不要在孩子麵前多玩手機。
把時間用在陪孩子閱讀、玩樂高、親子遊戲、跑步爬山等戶外活動上,對彼此都是更有意義的。
04、不體貼媽媽的爸爸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爸爸,那就是“父愛如山”。
因為平時不管媽媽多忙,爸爸都像永遠穩如泰山,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這的確是很多家庭的寫照。
在家裡,媽媽永遠是最忙最累的那個人,又要照顧孩子吃穿用,陪寫作業,還要做飯、洗衣、拖地,把家務打理地井井有條。
而爸爸呢,更多的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睡覺,做點事情也常偷懶。
用很多媽媽的話來說就是,“油瓶子倒了都不會扶一下”。
圖片來源:電影《極限逃生》
一個喜歡以工作為藉口,在家庭中不作為的爸爸,很容易“成就”一個焦慮、負能量的媽媽。
而媽媽又會在無意識中把這份負能量和委屈轉移到孩子身上,影響孩子的教育。
爸爸的表現,對待媽媽的態度,也會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變成自己的“觀念”,認為男性就該是這樣,或者女性就該在家庭中做這些事情,從而影響孩子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在家庭中需要父親來讓母親感到身體上的舒服,在心靈上感動幸福。
爸爸愛媽媽、關心體貼媽媽,看得見她為家庭的付出,會滋養媽媽的心靈和情緒,讓她感覺幸福、快樂。
同時,媽媽也會把這份愛回饋到爸爸、孩子和家庭中來。
夫妻關係和諧、親子關係良好,整個家都會充滿積極、溫暖的氣氛。
爸爸愛媽媽,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內心會充滿安全感、幸福感、更加有自信、積極樂觀。
所以說,爸爸平時可以多和媽媽分擔一些家務活以及照顧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要把所有的生活瑣事都丟給媽媽,甚至常常挑剔媽媽、和媽媽爭吵。
沒有一個爸爸生來就會做“爸爸”,都是在不斷的反思和學習中得到進步,自我成長。
願天底下的爸爸都能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引路人”,而不是“反面教材”。
作者:钱志亮
來源:成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