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每個家長教育孩子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但是養孩子並不是讓孩子吃得飽穿得暖有書讀,只有為人父母后才能知道教育好孩子是多難的一件事情。

01、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認為,很多家長沒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是因為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雖然說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教育問題,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方法是正確的。

反而,如果用錯了教育方法更可能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02、三不慣是什麼?

1. 不懂感恩不能慣

在我國,有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而這些孩子從小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更是“捧手怕摔,含嘴怕化”。

這也就導致了許多孩子習慣了所有人圍著自己轉的狀態,也就變得極其自私不懂感恩,甚至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

父母們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了不懂感恩或者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就應當要提高重視及時管教了。

如果不管不問任由孩子發展的話,孩子長大後便很容易變為自私自利的人,也很容易因此而喪失社交圈,被孤立。

2. 破壞原則不能慣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在家長制定的規矩中形成的。

孩子若是犯點小錯,家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教育下孩子就好了,但是如果遇上了原則問題,家長們一定要嚴懲不貸。

否則家長在孩子的心中便失去了權威性,導致孩子心中原則的天平傾斜,成為一個沒有做事原則的人。

一味的坐視不管只會讓孩子養成諸多壞習慣而無法改正。

3. 沒有擔當不能慣

人無完人,就算再聽話的孩子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缺乏擔當。

不敢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有的孩子在鐵證面前還要抵賴推卸責任,家長們應該嚴肅教育。

如果想要孩子將來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獲得更多人的尊重。

在社交中有著更多的優勢便應當培養孩子的擔當。

03、兩不管又是什麼?

1. 不管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

每個人的各種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從生活中的細節培養出來的。

但現如今許多家長生怕孩子受到挫折便選擇大包大攬,為孩子包辦一切。

然而,這樣過度的溺愛孩子,過度的保護孩子只會讓孩子喪失自理能力。

所以在生活中,家長們不管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讓他們嘗試著獨立完成事情,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培養他的獨立性。

2. 不管在孩子心理承受範圍內的事

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遇上一些大風大浪時會遭受不了打擊而留下心理創傷。

殊不知,孩子缺乏抗打擊能力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慣出來的,孩子因為父母的大包大攬而喪失了許多鍛煉抗挫折的能力。

他們在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可能仍然會產生心理陰影。

要想避免孩子“玻璃心”的產生,家長們一定不要管孩子心理承受範圍內的事情,要學會適當的放手。

讓孩子直面挫折與挑戰,給孩子多一些空間。

04、三不慣,兩不管有什麼好處呢?

李玫瑾教授從上千例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總結出了這麼幾點:

1. 孩子長大後的心理問題和他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原生家庭所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孩子長大後便是怎樣的人。

2. 許多青少年罪犯雖然發生在成年後,但是他們的問題存在於成年以前。

3. 孩子犯錯誤,家長一味縱容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養成諸多壞習慣。

所以說,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做到“三不慣,兩不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長不大的父母。

面對孩子教育時應該學會適當放手,該重點教育孩子的時候絕不輕饒,該讓孩子接受鍛煉的時候絕不心軟。

這一點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真的是很難做到,但是為了孩子以後能夠更加優秀,還是請家長們學會放手。

來源:海之声助听器常州点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