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4個難以察覺的人生陷阱。
01、把平台當本事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們每個人周圍的環境都錯綜複雜,大不相同。
這就導致有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甚至會把自己所處平台的資源當做自己的能力,從而盲目自大。
做人最大的無知,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錯把平台當做了自己的能力。
而真正聰明的人,對他人的誇讚和詆毀總能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2、自負陷阱
自負的本質是無知,越固執己見的人,認知水平越低。
著名的達克效應:
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認為厲害,因為認知有限,自己無法察覺錯誤。
一言以蔽之: 層次越低,越自以為是。
放眼生活,達克效應無處不在:
越是沒文化的人,越喜歡自吹自擂,不懂裝懂;
越是非專業的外行,越喜歡對內行指指點點,覺得自己技高一籌;
越是沒見過世面的人,越喜歡炫耀自己,還會自視甚高,輕視他人。
真正的強者,從不需要所謂的優越感,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匱乏。
因為見過了廣闊的世界,明白自己的局限,往往更加謙卑好學。
時刻謹記:謙受益,滿招損。

03、群思陷阱
心理學上,有一種羊群效應。
羊,是一種散亂的組織,總是盲目地左沖右撞,可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狼和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應,本質是一種從眾心理。
《烏合之眾》裡說: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同羊群中的某隻羊,沒有主見,在群體的氛圍裡,盲從的跟從別人制定的規則:
“人要對自己好一點,網貸消費也要精緻生活。”
“身邊人都抽煙,說這就是成熟,那我也必須抽。”
狂熱的跟風做一件事,如果沒想清動機和緣由,那麼,你極大可能,只是被口號收割的韭菜罷了。
04、自律陷阱
持續性的自律,造就了高手,間歇性的自虐,才是大多數人的現實。
飛速前進的社會裡,充滿了焦慮與壓力,我們崇尚自律,希望自我改變。
卻容易陷入一個盲目的“自律陷阱”:
用戰術上的努力,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正先忙起來再說。
我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卻從沒思考過,更好的自己是什麼。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而決定這棵樹能否成植參天的,卻是播種前的那一刻。
真正的自律,應該是:
用未來的願景,規劃好當下的目標,再付出努力,為之堅持。
來源 :春暖花开开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