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嘴”與“不頂嘴”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有人做過一項調查:超過75%的家長最受不了孩子的行為是“頂嘴”。

很多家長們並不知道,“頂嘴”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除了“青春期”,其實孩子還有兩個叛逆的時期:

一個時期是2-4歲,孩子會通過語言拒絕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

另一個時期是7-9歲,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不滿意外界的各種規則,開始頂嘴,“不聽話”、“故意作對”,這些都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開始覺醒的表現,他們開始思考和表達自己。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頂嘴”時,總是會暴力制止,認為這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但是,允許孩子頂嘴是一種智慧。

在一檔真人秀節目裡,小寶就是一個“愛頂嘴”的孩子。在一次家庭會議中,爸爸媽媽一起指出了他的缺點,希望他能夠改正。

但是,他毫不示弱地反駁說:

“爸爸總是找別人毛病,卻從不找自己的問題,比如說小提琴,老師都不會,是教不好孩子的。

媽媽有時候情緒控制的不太好。 ”

在跟父母的爭辯中,他沉著冷靜、思維敏捷、直中要害。既表達出了自己的不滿,又有理有據,戳中了爸媽的痛點,讓爸媽無言以對。

教育專家海藍都忍不住誇讚道:

“頂嘴的孩子具有的優勢,一是家庭氛圍開明,二是孩子有強烈的獨立思考能力,才能頂到父母的痛處。”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少不了會有分歧。

孩子敢於遵循自己的內心,捍衛自己的立場,表達自己的意見,今後遇到事情才不會膽怯,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不停地頂嘴中,既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利於將來與人交流。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了一項研究:將2-5歲的兒童分為兩組。有一組孩子喜歡頂嘴,另一組孩子懂事聽話。

結果發現:喜歡“頂嘴”的孩子,80%左右都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懂事聽話的孩子,卻只有24%的人長大後能夠獨立做事情,判斷能力也比較弱,經常依賴別人。

由此可見,會頂嘴的孩子,不僅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敢於獨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著名教育家劉墉對兒子劉軒的教育非常嚴厲。劉軒覺得父親是沒事找事,經常跟父親頂嘴,對著幹。

有一次,父親責問劉軒:

“你為什麼總是那麼叛逆?”

劉軒理直氣壯地頂嘴道:

“因為我覺得我長大了,不該什麼都聽你們的。

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該找到自己在哪裡! ”

就是這樣擁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劉軒,長大後驚艷了所有人。他去參加演講比賽,成為《我是演說家》全國總冠軍。

他的獨立、自信、勇敢,不服輸,讓他的人生充滿了驚喜,也實現了各種可能性。

正如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所言:

能夠跟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有主見,擁有創造力,敢於挑戰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頂嘴隱藏著很多原因,也許是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許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也許是討厭被父母壓制,命令的感覺……

如果父母粗暴地把孩子頂嘴定義為“不好的行為”,既封閉了跟孩子好好溝通的通道,也傷害了親子關係。

所以,面對那些不會破壞規則、不會影響別人、不會有危險的事,我們可以適當妥協,聽一聽孩子的聲音。

以前,我和兒子就經常因為寫作業發生衝突。

我想讓兒子放學回家,第一時間寫作業,而兒子總是喜歡先玩一會再寫作業。

記得有一次,我用命令的語氣警告兒子:

“你現在必須回屋寫作業,不然我就把你的玩俱全部扔掉。”
兒子氣沖沖地頂撞我:

“我自己知道要寫作業,但我為什麼不能先玩會,再寫作業,憑什麼什麼都要聽你的。”

兒子的話,讓我一時語塞,也點醒了我。

是啊,憑什麼都要聽我的,我為什麼就不能聽聽孩子怎麼說。

於是,我開始認真誠懇地詢問兒子的感受和想法:

“你想先玩會,還是先寫作業?”

然後,向兒子表達我的想法:

“如果先玩會,你做作業可能要到很晚。

如果先寫作業,你可以痛快地玩,不用擔心一會還要寫作業。 ”

兒子認真思考了一下,痛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這讓我明白了一件事:當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要把孩子當成麻煩的製造者,而是要把孩子當成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只有溫和的引導,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孩子才願意跟父母好好溝通。但是,對於原則性問題,如果孩子“頂嘴”,那麼態度就要堅定。

曾看過這麼一段視頻:一位爸爸帶著兩個女兒逛超市,小女兒故意打掉姐姐手裡的東西。

爸爸很生氣,要求小女兒給姐姐道歉。

小女兒氣洶洶地拒絕,並躺在地上大聲尖叫,並狡辯說:

“不,我不道歉,我不是故意的。”

小女孩的姐姐向爸爸求情:

“算了吧,她不必非要道歉。”

小女孩聽見後,有些得意地繼續頂撞爸爸:

“她說了,我不用道歉。”

然而,爸爸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真地看著她,用堅定地語氣一次又一次要求她必須道歉。

最終,小女孩在爸爸強硬的態度下,跟姐姐道了歉。我們可以允許孩子頂嘴,但不允許孩子放肆、無禮。

孩子的思維並不成熟,那些“無禮的事”,“危險的事”,“容易造成破壞的事”,必須堅定地跟孩子說“不”。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事實上,孩子不是永遠都錯,父母也不是全都正確。一味地命令或者強迫孩子聽話,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只有父母先學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讓孩子改變態度。

來源 : 海之声助听器常州店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