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高亞麟做客《我家那閨女》,說了一句很扎心的話:“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初聞不知其意,細思深感悲涼。
父母在,不管你是30歲還是60歲,都覺得死亡太過遙遠。
但父母一旦離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暫,一下子成了沒有父母兜底的孤兒。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
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傷。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的時候,不管你是健康還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紀有多大,總覺得還有人幫你頂著一片天,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撐著了。
這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切領悟的痛。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種算法:
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七天的時間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的時間頂多算上11小時。
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他們可以活到80歲,那麼我們實際上和父母在一起你的時間就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這種算法並不是完全準確的,但是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誡我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不遠遊,並不是不讓我們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也沒阻止我們多出去看看,而是說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你去了哪裡,什麼時候會回來。
小時候,我們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長大後,我們怎麼就會忘了父母其實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曾經有個老人到手機維修店,師傅檢查了半天,跟老人說手機沒壞。
老人一聽到這話,瞬間就哭了:“手機沒壞,我的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啊?”
老人接不到電話,當下反應是手機壞了,也不願相信是子女淡忘了自己。
想想,很是心酸。

無獨有偶,季羨林年輕的時候,也時常漂泊在外。
後來有一次,得知母親病危,他日夜兼程趕回家,卻只看到母親留下的兩句話: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像的。”
季羨林聽後,趴在棺材上痛苦欲絕。直到很多年,這依然是他心頭的一根刺,是他生命裡最沉重的悲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不我待,這大概是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悲傷,更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吧!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不知珍惜;可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
如果注定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那為何不給他們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善待父母,這不僅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更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都應該原諒父母的小錯誤,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而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也應該做到下面的“五不責”:
1、不埋怨父母的無能。
2、不嫌棄父母的囉嗦。
3、不抱怨父母的抱怨。
4、不抱怨父母的遲緩。
5、不抱怨父母生病。
願你銘記,只要父母在世一天,子女都有義務和責任好好照料。
來源 :杜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