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州某小學內,一小學生遭到同學欺凌,全身被鉛筆戳傷20多處。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課期間,一年級的學生小呂突然跑出了教室,同班同學小林追了出去。
老師因為在上課,沒有及時出去查看情況。
下課後,老師在洗手間找到了兩人,發現小林正在捶打小呂,便立即將兩人分開。
經過校醫的初步檢查,發現小呂的身上,有很多看上去像是用鉛筆戳出的傷痕。
隨即,學校通知了家長。
從曝光的圖片來看,小呂的背上有很多被鉛筆戳中的傷口,讓人觸目驚心。
更危險的是,在她的眼角邊還有一個傷口,差點就傷到了眼睛。

此事引起家長圈的熱議,有不少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也有過被欺負的經歷。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被同學打了。”
不知道你,會作何反應?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喬爾哈勃博士說:
“小年齡孩子對於社交衝突的感受,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他需要通過父母的感受來學習‘如何感受衝突’。”
孩子受欺負,也許是成長過程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然而,家長的態度,卻會十足地影響孩子的處事方式,甚至未來人生的走向。
01、家長不同的態度,決定孩子不同的表現
1. 家長息事寧人,讓孩子忍讓
演員馬思純,一直飽受嚴重的抑鬱症困擾。
她曾在節目中提到,自己上初中時,曾被同學欺負。

一個女生在她的飲料裡,放粉筆灰、抹布水、拖把水,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都喝下去了。
後來,有同學告訴了馬思純,她去告訴老師,老師居然淡淡地說:
“她都已經道歉了,你還哭什麼?”
而馬思純的父母,也沒有重視這件事。
父母告訴馬思純:
“不要去理會,你要努力地去證明,你過得比她好。”
父母息事寧人的態度,會讓孩子認為,別人欺負我是可以被原諒的。
馬思純說,自從那次之後,她變得很自卑,而且患上了失眠症,從上高中開始,就要經常靠安眠藥才能入眠。
2. 家長教唆,孩子強勢反擊
曾有新聞報導:
因為兒子在學校,與同學產生矛盾,被同學打哭了,母親很不岔。
在學校巷道中遇到那位同學,母親於是教唆9歲的兒子毆打同學腹部、背部,並在旁拍視頻。
她邊拍視頻邊說:
“他之前把我兒子打哭了,今天叫我兒子打回來。(兒子)打他!”
而後,視頻中又冒出另一隻手,打向那個學生。
這位媽媽還將拍攝的視頻,發佈在社交平台,被很多家長轉發。
因事情被鬧得沸沸揚揚,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位媽媽被刑拘三日。
無疑,這位家長教育孩子反擊,態度過於激烈。
為人父母,她那種對孩子的擔心,和生怕孩子受到欺負的心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作為家長,在沒有弄清楚事情原委,就給孩子撐腰助威“打回來”,無疑是不太妥當。
父母的這種態度和舉動,很容易養成孩子睚眥必報、為所欲為的頑劣性格。
3. 父母漠視,反而責備孩子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分享過一則個案。
一個14歲的女孩得了抑鬱症,由媽媽帶著來心理門診。
最開始,女孩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說話,好久才說了一句:
“為什麼她們總是打我。”
當她把袖子捲起來時,心理醫生驚到了,女孩兩條胳膊都是傷痕。
女孩說,從小學起,她就是被人欺負的對象。
女同學在廁所打她,倒尿在她身上,甚至她說錯了一句話,也會被扇耳光。
她對學校,有深深的恐懼感。
她也回家和父母訴說,爸爸即使知道,也會罵她“惹事精”;
媽媽也不維護她,反而說她只會惹事。
她對同學的欺負,最後感到麻木了。
她認為,同學們只是無意識的做錯,我應該原諒她們,甚至還千方百計想和她們做朋友。
當孩子和父母訴說,她的委屈與不公時,父母反而責備,而不是第一時間關心孩子。
父母的忽視,只會讓孩子覺得無助、無力、無法解決。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自卑怯懦,甚至背負著屈辱過一生。
4. 父母保持冷靜,引導孩子思考、與外界和解
曾經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美國爸爸分享了應對“孩子被欺負”的做法,被網友們點贊。
這位美國爸爸,娶了一位中國媳婦。
也正因如此,8歲的混血女兒在學校受到了欺負。
當女兒哭著講述被欺負的過程,這位美國老爸抑制不住的憤怒,但他告訴自己要冷靜。
媳婦提議要告訴老師,沒想到女兒說,“不要,同學會說我打小報告!”
這位爸爸認為,只有從根本上讓女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才行。
於是,他教女兒,展開了完美“回擊”。
他讓女兒思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什麼?女兒說是貼紙。
於是爸爸帶著女兒買了很多,而且是最好的貼紙。
第二天,女兒就把這些貼紙分享給自己的好朋友,而那些欺負她的小孩也想要。
這個時候,女孩慷慨地給這些孩子禮物,這些孩子就慢慢改變主意。
後來,這些小朋友也開始喜歡跟小女孩玩,並且成為朋友。
在融洽的環境中,小女孩的個性也更陽光、樂觀了。

02、孩子被欺負,聰明的父母懂得這樣做
為人父母,我們都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被欺負。
那麼,我們應該叫孩子忍讓還是打回去呢?
其實,每個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變成暴力狂,也不想讓自家的孩子沒有自我保護能力。
智慧的家長,在這件事情上,都會這樣正確教育孩子。
1. 看得見孩子的委屈
曾有一位男演員在綜藝節目中講述,女兒在學校被小男孩欺負的事情。
女兒被一個男孩故意推擠,但4歲的她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這位爸爸說非常心疼孩子,甚至很衝動地想要去“教育”這個小男孩。
當然,他沒有這樣做。
他問女兒:“那個男孩有沒有跟你說,對不起?”
他對女兒說:“爸爸媽媽永遠不會允許,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會永遠跟你在一起。”
爸爸的潛台詞是:
“這件事是男孩的錯,他必須道歉;爸媽不會坐視不理,會永遠保護你。”
當孩子對父母訴說被欺負時,如果父母視而不見,或者責備,孩子下次再也不會和父母說;
如果他們的情緒,被父母看見、接納和認同,孩子不會覺得無助孤單,會獲得對抗的底氣。
如此,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會第一時間告訴父母,父母也可根據情況,及早進行干預。
2. 分析原因,引導孩子保護自己
當孩子說被同學打了,首先,我們要先區分是“衝突”還是“欺負”。
如果是衝突,我們要教會孩子自己去處理、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是受欺負,我們就要引起重視,具體分析。
中國教育追踪調查(CEPS)的數據顯示:
具有這些個體特徵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校園被欺負的對象:
身體弱小的孩子,遭受欺負的比例佔77.1%;其次是成績差的孩子、被父母忽視的孩子…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運動是反欺負的好方法。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4歲就可以鍛煉身體了,多運動,讓身體強壯起來,才能給予不好惹的氣場。”
對於成績差的孩子來說,父母只有幫助孩子提高成績,來讓孩子獲得自我認同感,提升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
同時,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成績,更應該關愛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被欺負時,我們要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我們要理性且有規劃地幫孩子分析,引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捍衛自己。
3. 能和解,就別讓孩子以暴制暴
警方曾針對校園矛盾衝突,提示家長:
“認為孩子受欺負就得還手的思維和做法,大錯特錯。
其實智慧、情感、德性的力量,比這種身體的力量要大得多;
家長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而應該教會自己的孩子,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 ”
就像上面那個美國爸爸,他通過智慧,引導女兒和同學和解,最終迎來了雙贏的局面。
4. 一而再被欺負,讓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自己孫女的經歷。
她說,孫女在幼兒園被班上的男孩抱起來扔下,導致頭部撞擊受傷。
事後,她告訴孫女,若是再被欺負就拽對方的耳朵,他一疼自然就把你放下了。
如果孩子一而再地被人欺負,李玫瑾建議:
“勇敢的打回去,適當的武力解決,才能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
如果孩子總是任由別人欺負,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那些打人的孩子,行為會愈發猖狂。
如果情況惡劣,家長就要及時想辦法干預,幫助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
“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被同學打了”時,你的態度與反應,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人生走向!
來源:李玫瑾育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