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五大教子金句,說透中國人的家教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教子要有方,愛子要有道。

如果教子一門藝術,那麼梁啟超已經把這門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讀懂梁啟超五句話,傳承中國人的家教。

01、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梁啟超:“我生平最服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

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

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

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

這封信,是梁啟超寫給長子梁思成的。

梁思成赴美學習建築,數年間都在在練習繪圖基礎。

他擔心自己會淪為一個畫匠,而無法實現成為一名建築師的理想。

梁啟超在回信中,引用了曾國藩的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他告訴兒子,不必急於證明自己。

專注當下,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

不可驕傲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腳踏實地方能步步向前。

只要現在努力耕耘,將來必定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02、盡責盡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梁啟超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

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

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

在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梁啟超強調了“責任”的意義。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干大事、成大業。

卻忽略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擔起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

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會很快失敗。

一個人在自己崗位上發光發熱,哪怕光芒再微弱,也是盡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人的天賦才能各異,只要盡力發揮出來了,就應該快活和滿足。

03、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梁啟超說:“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

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

但經過若干時候之後,總能拿理性來鎮住它。

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 ”

對於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利害得失,唯一的辦法是泰然處之,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

即使是牽扯許多個人的利益,也不要過於患得患失。

梁啟超給子女們的建議是:“大抵凡關於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

有些事即使著急也無濟於事,那便不去想、不去愁。

一旦打定這個主意,遇事便可隨遇而安。

04、“悲觀病”不可醫

梁啟超說:“我以為一個人甚麼病都可以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

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 ”

梁啟超認為,悲觀沮喪,是人生最大的敵人。

那些負面情緒,就像雜草在人心裡滋長。

能夠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靈魂。

若是哭喪著臉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

他一再鼓勵子女,要對生活充滿希望。

在梁啟超眼裡,能夠健康快樂地生活,比專業的精深、成就的大小更為重要。

因此,他從不在學業上過於苛求子女。

他對子女的希望,是要他們熱愛生活,開朗活潑,充分享受人生充實的快樂。

05、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

梁啟超說:“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實何止亂世為然)。

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也就夠了。

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

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

人生有五味,苦乃是不可避免的一味。

花盆里長不出大樹,庭院裡養不出駿馬。

現在的孩子,成長得太過順遂,小小挫折磨難正是磨煉德行的好機會。

過幾年吃苦生涯,方能樹將來自立的基礎。

告訴孩子,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他們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作者:儒风大家

來源:儒风大家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