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句話流傳至今,為世人所稱頌。但人生在世,紛爭難免。與人爭輸贏,與人爭高低,與人爭是非,世人因此困擾在紛爭的藩籬中。
只有真正的智者懂得,胸懷不爭的處事哲學,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01、不爭輸贏,做你自己
從前,有一隻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你總會被曬死的!”
河蚌也不甘示弱:
“我看你能撐多久,我不鬆開你的嘴,你總會被餓死!”
鷸蚌如此僵持不下,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準備一頓美餐。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時,蘇代講了鷸蚌相爭的故事,讓趙惠王改變了攻打燕國的計劃,從而避免了兩國俱傷、百姓遭殃、秦國得利的結局。
生存於世,做人做事都應理智地權衡得失,切不可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利益往往是一把雙刃劍,若不懂得互相謙讓,只知一味地相互爭奪,往往兩敗俱傷,讓他人鑽了空子,最後自己一無所獲。
懂得退讓,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趙燕兩國放下武器各自韜光養晦,國泰民安才是國家強大的法寶。

02、不爭高低,做你自己
古時有個書生,終日里和別人爭高低,常常因此鬱鬱寡歡。
鄰居家的收成比他家好,他心中不快,於是去寺廟裡問一個和尚:“每當看到鄰居家比我強,我心裡都會不痛快,我該怎麼辦呢?”
和尚說:“做你自己。”
自己的發小中了科舉,他又整日苦惱,再去請教那個和尚。
和尚依然說:“做你自己。”
書生不得解,憤憤而返,終日被煩悶心緒纏繞,無心做任何事。後來索性不去關心別人的高低成敗,一心過好自己的日子,忙時犁田耕種侍弄稼禾,閒時吟詩作賦醉心書卷,內心反倒豁然開朗了起來。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其實很多人都如同這個書生,因別人的成敗影響自己的生活。
《逍遙遊》中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這世間,貧富貴賤萬象百態,對於那些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事情,那就坦然地面對,你要做的,是做好你自己。
與人爭高低,消磨了自己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與人論上下,時刻活在攀比的疲憊裡無心做自己。
保持一顆從容心,過好自己的生活,時間自會給你下定論;保持一顆平和心,做好自己,你自然會有自己的福祉。
03、不爭是非,做你自己
夏蟲不可語冰,活在不同層次的人,學識和觀點自然不同。不和不同層次的人爭是非,是最高的處世哲學。
孔子的《三季人》 故事,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一日,孔子的學生正在門前掃落葉,有個過路人問他一年有幾個季節。孔子的學生脫口而出:“當然是四季。”
那人卻搖頭:“不,一年只有三季。”兩個人為著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
於是那人又問走過來的孔子。孔子回答:“先生您說得對,一年有三季。”那人得意而去。
孔子的學生很是差異:一年四季,老師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了呢?
孔子笑語:“你沒見那個人通體是綠色嗎,他是蚱蜢人。蚱蜢生於春天,死於秋天。你和一個沒經歷過四季的人爭論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的。”
尋常生活裡不乏這樣的“三季人”,他們用自己的認知去衡量這個世界,若是與這樣的人爭是非,只是徒勞而已。
見過大海的人,才會懂得海納百川的包容。
登上高山的人,才會看清山的那一邊更廣闊的風景。
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辯,不如默默地將是非藏於心底,更好地修身修心。

心容世事的格局裡,隱藏著最好的風水;意納萬物的胸懷裡,包羅著最大的福氣。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生下半場,不爭不辯,潛心做好自己,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作者:江湖里的少女心
來源:诗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