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做人,最頂級的智慧是大智若愚,出奇制勝,卻又可以守中。
這種人往往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穩,一個是笨。
穩
- 穩,是一種態度。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裡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辭。
曾國藩做事求穩,說話寫奏章也一樣,寧可少說一句,也絕不亂說一句,字字斟酌,萬分謹慎。
- 穩,是一種態度。
很多年輕人做事毛手毛腳,不是這裡出問題,就是那裡出差錯。
歸根結底,是態度不夠認真。
得過且過地混日子,事業自然也毫無進展。
踏實穩重的人,做事認真,更靠譜。
他們更值得別人值得信任,獲得更多的機會,進步自然也就更快。
李大釗說: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
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 穩,是一種能力。
曾國藩剛出山的時候,一點也不穩。
長沙練兵,因為太過激進,他把當地官場翻了一個底朝天。
結果被軍隊圍在府邸,嚇得倉皇逃走。他發下大願,一定要報此羞辱之仇。
可是他第二次出山的時候,卻一個個拜會同僚,修復關係。
年輕的時候,總想著一鳴驚人,卻總是忘了,萬事自有規律,要懂得循序漸進。
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步步前進,穩住營盤,才是做事的辦法。
這是一種在歷練中懂得的智慧,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能穩得住,不冒進,不輕浮,穩紮穩打,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 穩,是一種格局。
一個人若是能穩得住,更多的是因為他看得更遠。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採用鐵桶圍城的戰術,每到一處,必然深挖戰壕,圍困敵人。
因為戰術單調,他被傳為蟒蛇轉世,部下被譏笑為工程隊。
太平天國的軍隊,劫掠如風,他卻總是按兵不動。
左宗棠心急如焚,經常罵他貽誤戰機,他卻令行禁止,禁止部下浪戰。
他當然心疼黎民百姓,可是他更知道,太平天國不得人心,早晚覆滅。
自己只要穩住,不給敵人機會,就能平定叛亂,還天下一個太平。
左宗棠看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曾國藩看的卻是國家的興衰氣象。
所以,站得更高的人,看得更遠,不會被眼前的得失動搖自己的判斷,心態也更加穩定。
笨
- 笨,是一種智慧。
曾國藩說:“天道忌巧”。
做事做人不要耍小聰明。投機取巧,絕對走不長遠。
古語說:“以天下之至拙,應天下之至巧”,捷徑雖好走,但要以未來作為代價。
你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贏得多少收穫。
曾國藩年少讀書,走通科舉之路,靠的就是下笨功夫死磕。
他天資並不聰穎,對於書上的很多內容他都比別的孩子記得慢,但他偏偏要一條道走到黑,背不過這一段就不開始下一段,看不完這本書就不拿起另一本。
正是憑藉著這股笨勁,他才能將基礎打紮實。
正是年少功夫下得深,底子打得牢,才沒有在繁瑣地公務中捉襟見肘,左支右絀,甚至創下了一年連升九級的官場奇蹟。
笨,是一種智慧,做事不走捷徑,不耍心機,那麼你才能收穫你要的東西。
- 笨,是一種厚道。
曾國藩為官期間人緣極好,靠的就是這個“笨”字。
他在談及修身之法時談到一條“利可共而不可獨”。
他為部下請功,要官,從來不含糊。
來源 : 正心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