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洞見Uki
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的父親是一名木匠。
他有三把尺子,一把直尺,一把方尺,一把捲尺。
直尺用來拉直線,方尺用來量直角的兩邊長,捲尺則純粹是為了攜帶方便。
藉著這三把尺子,父親完成了無數精細的木工活。
聽過一句話說:“人生需有尺,做人需有度。”
每個人這一生,又何嘗不需要三把尺子?

第一把尺:比較
前段時間,在一次部門聚餐中,大家聊到了“情商”這個話題。
好幾位同事,紛紛誇讚了自己心目中情商高的人。
有位同事很有意思,他接著大家的話茬,把他認為的公司裡情商低的人都說了一遍。
還頭頭是道地分析,別人情商低的地方在哪裡。
他的一場發言,讓所有人都沉默不語。
因為相處時間長了,每個人都了解他的行事風格。
日常生活中,他一開口就否定別人的想法,很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常常令身邊的人陷入尷尬。
他在毫不留情地剖析別人時,卻忽略了自己情商也不高的事實。
俗話說:“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很多時候,我們能夠輕易地評判別人,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因此,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有一把“比較”的尺子。
古語有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與優秀的人比較,學習他們的長處;與差勁的人比較,反省自己的缺點。
只有認清現實,才能做到既不低估別人,也不高估自己。
只有不斷向他人學習,才能做到日日精進。

第二把尺:底線
古人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可為”與“不可為”之間,便是一個人的底線。
疫情期間,北京一所小區為方便居民取快遞,設立了專門的存放地點。
沒想到,此舉引來了小偷,幾個月下來,小區內發生了多起快遞被偷事件。
為了追回損失,物業報警,民警介入調查。
民警通過調取監控,鎖定了偷盜者,最後成功將他抓捕。
沒想到,偷盜者竟是一位38歲的海歸博士。
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位博士的生活條件並不差。
在外企公司擔任高管的他,年薪高達40萬,比多數人條件都好。
這個新聞被曝光後,網友紛紛覺得不可思議。
明明不差錢,可是在看到那麼多快遞堆放在一起時,還是動了偷盜的念頭。
他承認自己貪小便宜,連續作案17次,偷走了21件物品。
抱著僥倖心理的博士,終究沒能逃脫法律的製裁。
被民警抓捕後,他的大好前程也沒了。
易中天曾說:“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干;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行走世間,總要有自己的底線,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因為大千世界,難免會有各色各樣的誘惑。
心中有尺的人,能夠不為利益所動,不被誘惑所驅。
沒有底線的人,時常控制不住自己,最終卻得用更大的代價來償還。
張泉靈曾說:“掙有數的錢,過有底線的生活,做有分寸的事。”
時時警醒自己,方能少走彎路。

第三把尺:分寸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生活中和一些人相處,會感到身心舒暢。
可是也總有一些人,一旦靠近了,便覺得窒息。
歸根結底,不過是因為每個人的分寸感不同。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啼笑皆非。
有位朋友春節回家,遇到了一個不太熟的遠房親戚。
對方得知她做自媒體,就問她收入如何。
朋友覺得,總共也沒見過幾次面,一開口就赤裸裸問薪水,心裡有點不高興。
於是,她婉轉地避開了這個問題,給親戚說了下行業的薪資情況是怎樣的。
要是換作其他人,也就自覺不再追問了。
沒想到,親戚很執著,非要她說一下她的具體收入。
朋友並不想回答,於是含糊地說:“不大穩定。”
親戚居然說:“那你告訴我一下,你這幾個月收入如何唄?”
遠房親戚見面,竟然演變成了一場薪水大拷問,朋友感到很無語。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很多人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總覺得熟不拘禮。
殊不知,與人交往中,有一把尺子,叫做分寸。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妙而脆弱。
不管對待陌生人、熟人、還是親朋好友,都要拿捏好分寸。
交淺言深、把話說滿、把事做絕,都是因為內心缺乏分寸感。
有句話說得好:“話不可說盡,要把握分寸;事不可做絕,要留有餘地。”
說話做事,多考慮別人的感受。
心中裝著他人,處事才能不失分寸。

人這一生,從來不是平坦大道,總有九曲十八彎。
為人處世中,我們也要面臨許多的考驗和挑戰。
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
用好“比較”這把尺子,丈量自己和他人,才能做到取長補短;
用好“底線”這把尺子,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行得更穩,走得更遠;
用好“分寸”這把尺子,提醒自己熟不踰矩,才能收穫良好的關係。
有一句話說:“人生之尺,是行為的指南針,把握人生尺度,內心世界就有了深度。”
漫漫人生路,心中需有尺。
凡事把握好尺度,才能行得端,站得穩。
來源 : 儒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