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有书君說

公元前206年,楚漢領袖聚於新豐鴻門。

天下風雲際會,群雄龍驤虎步。

一場千古酒局,將一觸即發的對戰消於無形,卻又拉開楚漢五年爭霸之序幕。

席間高潮迭起、暗潮洶湧,濃縮了亂世相爭的政治博弈。

這便是奠定四百年漢室江山的傳奇宴會——“鴻門宴”。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關中相爭角雙雄

秦末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戰國六國的舊貴族、平民紛紛響應。

48歲的劉邦斬白蛇起義,24歲的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

項梁從民間找回楚國王族熊心,立為楚懷王。

楚國被推舉為抗秦盟主,楚懷王下令兵分兩路抗秦,項羽的軍隊北上救趙,劉邦向西攻打關中。

楚懷王又與將領們約定,誰先入函谷關,誰做關中王。

關中是函谷關以西的秦國故地。秦滅六國後,戰國七雄的珍寶美女,盡在關中。

劉邦的軍隊最先入關。他聽取謀士樊噲、張良的勸諫,不住豪華宮室不碰珍寶美女,還軍霸上。

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一眼看出曾經貪財好色的劉邦,如今不碰財寶與美女,是志向不小。

為了收服人心,劉邦展現出極強的自控力,足見劉邦擁有堅定的意志和遠大的抱負。

劉邦還與關中百姓約定三條法律: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這讓他得到了百姓的熱烈擁護。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劉邦

但劉邦卻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封鎖函谷關。

當項羽從河北邯鄲一路行軍到秦國邊塞函谷關,發現有士兵把持,不讓他進,項羽大怒。

所怒何在?

項羽為救趙國,破釜沉舟,憑藉在鉅鹿之戰中千古無二的勇猛,摧毀了秦國主要兵團,而劉邦卻先入關中,坐享其成。

劉邦身邊的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傳遞消息說:

“劉邦想做關中王,讓秦王子嬰為相,珍寶他都盡情享用了。”

項羽更加憤怒,直接下令:

“明天全軍吃飽喝足,去打敗劉邦的軍隊!”

當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劉邦兵十萬,在霸上。相去不過四十里地,兵力懸殊甚大。

兩軍相爭,劉邦必敗。

這原本是有利於項羽的決策。可最終沒有施行。

只因決策的基礎建立在項羽的憤怒情緒之上,而並非深思熟慮的判斷。

若能經過智謀考量,對戰的正確決策不會被輕易放棄。

古人說,每臨大事有靜氣。

在重大機遇前,不該被情緒左右,應盡可能地冷靜分析、沉著應對。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韜晦之計化硝煙

性格上被情緒左右,決策上缺乏思考基礎,決策者就會表現得猶豫反复。

一夜之間,原本一觸即發的兵戎相見,化為一場暗潮洶湧的鴻門宴。

直接促成者,是項羽的小叔,項伯。

項伯聽說項羽要攻打劉邦軍隊,而他的救命恩人張良在劉邦軍中,於是項伯連夜騎馬去見張良,讓他趕緊離開。

張良一眼看出了項伯是義氣至上的人,便跟項伯說,自己為韓王護送劉邦,如今劉邦要出事,自己逃跑不義氣,必須告訴劉邦一聲。

於是張良將項伯所言告知劉邦。

問計張良、請入項伯後,51歲的劉邦以兄長的禮儀對待項伯,初見便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並請項伯替他告訴項羽他不敢背叛項王。

劉邦超凡的溝通能力和超強籠絡人心的手段,讓他能用最快的速度結成有利於自己的利益聯盟。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他的謹慎與冷靜。

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並讓他明天一早親自來向項羽解釋。

回到軍中,項伯將劉邦的話告訴項羽,讓項羽好好對待劉邦。

“項王許諾”,並在鴻門設宴。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項羽

項伯洩露重大軍事機密,將個人私情置於集體利益之上,而項羽卻不怪罪他。

並因幾句言語,不再出兵,讓我們看到項羽不夠果斷的一面。

而劉邦的態度則表現出了遠見與智謀。

劉邦有爭王關中的野心,項羽就注定是他的敵人。

但兵力不如項羽,劉邦必須先謀求生路,所以他暫時採用了忍辱負重的韜晦之計。

目標清晰、意志堅強、手腕成熟,心態穩定,都是劉邦爭王的優勢。

在人生的轉折點,有遠見,能夠審時度勢,以堅定的意志把遠大的目標化為一個個具體有效的行動,才能獲得先機。

可以說,鴻門宴還未開始,項羽已顯敗象。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危機四伏覓生機

第二天,劉邦帶著百位隨從前來赴宴。

宴會上,劉邦以極高的公關才能,向項羽解釋:

“我跟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

沒想到我能先入關,在這裡又見到您。

現在有小人挑撥我們,否則你我之間不會有嫌隙。”

項羽迫不及待地說:

“這都是你身邊的左司馬曹無傷挑撥,不然的話,我怎麼會做到這個地步?”

項羽在老謀深算的劉邦面前,顯得胸無城府。

劉邦能淋漓盡致利用項羽身邊的項伯,項羽卻輕而易舉賣了劉邦身邊的曹無傷,直接導致“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的結局。

二者用人之智高下立判。

宴席之中,范增一直向項羽使眼色,又用玉玦多次示意項羽。

玦與決同音,這是范增在勸項羽決斷,趕快誅殺劉邦。然而項羽裝作沒有看見。

深謀遠慮的范增不肯放過誅殺劉邦的機會。

范增出席找到項莊,讓他在席間舞劍,刺殺劉邦。

於是,項莊上演了著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席間險象環生,解救劉邦的,正是他剛剛結交的兒女親家項伯。項伯也拔劍起舞,並一直用身體掩護劉邦。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張良趁項伯幫忙的空隙,出席找到樊噲。

當樊噲闖入軍門,睜圓眼睛怒視項王,頭髮根根豎起。

項羽見他魁梧的形象,於是說:“真是壯士啊,賜他一杯酒。”

樊噲一飲而盡。項羽又說:“賜他一塊生豬腿!”

樊噲就地把生豬大腿放在盾上,用他的劍切下大塊吃肉。

項羽又說了一句:“壯士!還能再喝嗎?”

樊噲趁機說:

“劉邦入關後細如毫毛的財寶都不敢動,就是等待您來。

他勞苦功高,卻沒有得到賞賜,您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害有功之人。”

樊噲的話讓項羽無言以對。

鴻門宴上,范增、項莊要殺劉邦,項羽不幫忙也不阻止。

而劉邦發揮自己的用人之能,張良、樊噲、項伯都想方設法救劉邦。

多年以後,登上帝位的劉邦,總結自己得到天下的原因: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吾擒也。”

劉邦的善於用人,既是劉邦贏取天下的關鍵,也是劉邦在鴻門宴上得以保全的關鍵。

劉邦不僅能果斷採納謀士正確的建議,還能用智慧使計策更加圓滿。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不拘小節定成敗

鴻門宴最後,樊噲闖​​入,讓項莊無法再舞劍。劉邦以“如廁”之名離席。

劉邦叫出樊噲說,我想趕快走了,但還沒向項王告辭,怎麼辦呢?

樊噲說:

“做大事不要計較細枝末節,講大禮無須在意繁文縟節。

現在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砧板上待宰割的魚和肉,還告辭做什麼?”

劉邦認為樊噲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從善如流,有條不紊的為自己安排撤退。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樊噲

為了不打草驚蛇,劉邦丟下帶來的百位隨從,讓四個護衛持劍護著他。並留下張良繼續公關。

劉邦細心囑咐張良:

“你猜測我大概已回到軍中,再進去告訴項羽。”

揣度劉邦已經回到軍中,張良才入帳致歉。他按照劉邦的囑咐,向項羽獻上一對白壁,向范增獻上一對玉斗。

項羽見只有張良獻禮,便問:“劉邦在什麼地方?”

張良說:

“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不勝酒力),他獨自離開了,現在已經回到軍中。”

項羽接受了白壁,將它放在座位上。

范增卻將玉斗扔在地上,用劍擊碎了它,痛苦地說:

“哎,這小子(項羽)不值得與他共謀大業啊!將來奪取大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項羽與范增態度的差異,反映出兩人對鴻門宴局勢判斷的差異。

直到此刻,項羽尚且沒有看出這一歷史轉機。

而自此鴻門一宴,開啟了楚漢戰火連綿五年之爭,也由此奠定了兩漢四百年劉姓江山。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范增

你混得不好,和能力無關

項羽一生叱吒風雲,歷經大小七十餘戰,幾乎戰無不勝,雖然英武勇猛,卻最終失去一切。

他的失敗,潛藏於他性格的局限。

他缺乏果斷與穩重的性情,在被言語蠱惑之後更顯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無法識得先機也無法採納善言,最終放走了敵人。致使一生抱憾。

劉邦出身微末,以布衣提劍三尺取天下,所憑藉的,正是他在鴻門宴上展現的能屈能伸的性格。

從鴻門宴一開始,以兄長之禮與項伯定下兒女親家,又向項羽稱臣謝罪,劉邦早已放下一己顏面。

靠如廁之機遁走雖不光彩,但生死一線,形勢瞬息萬變,劉邦不拘小節,以堅韌的性情忍辱負重,以寬闊的胸懷廣納善言,終於上下一心擺脫困境。

成王敗寇的博弈向來凶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性格無形隱匿於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之中,正是點滴細節匯聚成個人的魅力與氣魄。

能成大事之人都擁有與之匹配的性格優勢。

培養更強大的性格優勢,能讓我們走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來源:有书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生命の智慧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